國際動態
- 141
智慧財產為歐盟帶來近8,200萬個就業機會
資料服務組由歐洲專利局(EPO)及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於2022年10月共同發布的最新版《歐盟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與經濟績效》(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報告指出,2017年至2019年間,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為歐盟創造29.7%的就業機會。這意味著歐盟有超過6,100萬人,直接受雇於這類運用專利、商標、設計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的產業;而為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提供產品及服務的行業也創造近2,000萬個工作機會,總計為歐盟帶來8,200萬個(占總就業人口的39.4%)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就業機會。為了評估智慧財產對歐盟經濟的影響,本研究報告均定期更新。報告指出,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在2017年至2019年間的產值為6.4兆歐元,占歐盟GDP的比率超過47%。歐盟與全球其他地區的大多數貿易也來自這類產業,並創造出2,240億歐元的貿易順差。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也促進歐盟成員國間的內部貿易(intra-EU trade),這也是本報告首次採用這項指標進行分析。報告顯示,超過75%的歐盟內部貿易係來自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該產業也是創造歐盟跨境就業機會的主要推手。歐盟各成員國總計創造近700萬個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跨境工作機會。報告也指出,80.5%的歐盟進口與80.1%的歐盟出口,歸功於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報告顯示,密集使用專利、商標、設計或其他智慧財產權的產業所支付的薪資,明顯高於其他產業(高出41%)。根據該份報告的研究結果,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裡每位員工的附加價值,比歐盟經濟體中的其他產業來得高。相較非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平均週薪為597歐元,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平均週薪達840歐元。其中,設計密集型產業的薪資比非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高出34%;商標密集型產業高出40%;著作權密集型產業高出49%,專利密集型產業則高出65%。表 1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對經濟的影響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的貢獻(歐盟27國)2013年研究(2008-2010)2016年研究(2011-2013)2019年研究(2014-2016)2022年研究(2017-2019)就業率(直接)28.6%28.5%28.9%29.7%GDP46.2%46.1%46.2%47.1%產品及服務出口76.7%78.4%79.1%80.1%資料來源:EPO (https://www.epo.org/news-events/news/2022/20221011.html)歐洲永續發展的動力報告指出,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積極發展氣候變遷減緩技術(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簡稱CCMTs),綠色商標也成為促進歐洲經濟繁榮的關鍵。近年來,CCMTs和綠色商標對經濟的影響力正持續擴大,在2017年至2019年間,為歐盟創造9.3%的就業率,並貢獻歐盟GDP的14%。整體而言,2019年每十件由歐盟企業或發明人提出申請的歐洲專利申請案,便有一件與CCMTs相關,旨在減少或避免溫室氣體排放。2021年歐盟企業的綠色商標申請件數占所有歐盟商標申請案的比率,與前述CCMTs占比相近。 - 142
歐盟及中國大陸聯合發布網路犯罪及營業秘密保護指南
資料服務組歐盟執委會智慧財產服務台(European IP Helpdesk)以及中國大陸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服務台(China IP SME Helpdesk)於2022年9月再次共同推出聯合指南,本次指南聚焦於歐盟以及中國大陸的網路安全以及營業秘密保護。指南提供歐盟中小企業營業秘密保障相關的資安風險概況,亦提供中小企業有效的策略以防堵潛在的網路犯罪以及網路竊盜智慧財產權發生時的應對措施及法律追索(recourse)。新數位科技及網路已經成為企業發展、通訊以及創新的必要工具,然而當科技高度的效率化,增加了人們的依賴性,同時帶來了網路犯罪的的猖獗。指引提到,網路入侵竊取營業秘密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是影響甚鉅的,特別是當重要的資訊被盜取時,中小企業很有可能就因此失去他們的創新或是經營點子。 - 143
UKIPO發布:人工智慧專利申請審查指南
資料服務組指南規範英國智慧財產局 (UKIPO)在審查人工智慧 (AI) 發明專利申請的做法,指南包含了兩個部分:1.指南(The Guidance)英國政府為回應對人工智慧和智慧財產權的重視呼籲,委託UKIPO 發布此更強化的人工智慧發明專利申請審查指南,包含了有關1977年《專利法》中不予專利的規定,並且簡要地闡釋關於人工智慧發明的充分揭露要求。因而,這部分規定了審查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案的法律架構、使用人工智慧以及UKIPO如何適用這有關人工智慧申請的法律架構指南。此外,該指南提供了一附加文件,包含了人工智慧發明的各種情境。每個情境都簡要描述一項人工智慧發明,並對該人工智慧發明評估(不具拘束性),該評估係在示範如何檢視該發明是否為不予專利的發明。2.情境(The Scenarios)這部分提供一系列的發明專利說明書的實際解說,而每一個情境都包含了UKIPO如何適用這個指南的簡要分析。(1)內容包含人工智慧 (AI) 或機器學習 (ML) 的發明的“情境”。這些情境係在配合審查人工智慧發明專利的指南。該指南主要係與1977年《專利法》第 1條(2)項中規定人工智慧發明不予專利之款項有關。(2)UKIPO認為所有技術領域的人工智慧發明都可能獲得專利,而本文件中的情境,旨在反應和說明在廣泛不同技術領域下皆有可能有人工智慧發明的適用。(3)每個情境都包含了該人工智慧發明的實施及專利請求項及範圍的案例說明。每個情境也都包含一個簡化的評估,闡述了UKIPO如何根據第1條(2)項評估該人工智慧發明。(4)為免生疑問,特別強調本指南並不是一個法源,且對於情境中的可專利性的意見僅供參考,並不具拘束力。(5)情境的設計僅關注不予專利的問題,因此在此假設申請專利之發明(claimed invention)是具備新穎性且非顯而易見性(進步性)且每個情境案例都是已充分揭露。 - 144
星載傳感(Space-borne sensing )在綠色應用領域正興起
資料服務組歐洲專利局(EPO)、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和歐洲太空政策研究所(European Space Policy Institute,ESPI)聯合發布最新研究顯示,在星載傳感(Space-borne sensing )和綠色應用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2001年-2021年)快速地增加。星載傳感是指「傳感器被放置在大氣層外的衛星上」,而遙感探測(remote sensing)可以廣義地定義為「透過遠程設備收集有關區域或現象的數據及資料」。遙感探測通常係藉由太空衛星進行偵測,其可揭示長期的環境變化趨勢、偵測非法活動、監測工、農業生產,並為國家安全提供預先警示。這項研究強調了星載傳感是作為有效實施「綠色政策」和「綠色目標」不可或缺的工具,其範圍從遙感探測數據的應用到減緩氣候變化、預測天氣、檢測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監測環境。全球專利申請統計數據的分析,主要有以下趨勢:與 2001 年相比,2020 年星載傳感在綠色應用的專利申請增加了 1800%(全球所有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增長400%)。圖 1 與2001年相較之各領域專利家族成長曲線 資料來源:https://www.epo.org/news-events/news/2022/20221006.html中國大陸申請人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最多(主要是國內),而美國申請人在國際申請中領先。大多數的專利申請案是與訊號處理(軟體而非硬體)有關。歐洲的專利申請停滯不前,而大部分申請來自法國、德國和英國。星載傳感技術在「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議程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透過持續追蹤與專利相關的10個選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這個研究也提供了一個指標,表明「創新與發明」是如何幫助社會實現這些目標。圖 2 對永續發展目標的貢獻程度資料來源:https://www.epo.org/news-events/news/2022/20221006.html美國在國際上的申請專利家族,對於達成SDGs提供了創新性的貢獻。此外,持續的公共和私人投資的推動下,廣泛使用星載傳感來面對重大社會挑戰,將持續推動未來專利申請案的增長。 - 145
紐西蘭智慧財產局(IPONZ)更新商標實務指南
資料服務組紐西蘭智慧財產局(IPONZ)更新商標實務指南,確認有關該局如何審酌商標在先使用(prior use),以及闡明該局如何審酌像是「提供一個網站(providing a website)」之類術語的變革。紐西蘭智慧財產局日前更新該局實務指南如下: 先使用商標事證引用紐西蘭智慧財產局更新修正先使用事證引用的實務指南,以反映該局對於商標在先使用事證的審酌方式。紐西蘭智慧財產局商標審查官目前審查實務,將就商標申請案是否存在特殊狀況,會參酌其提交之商標在先使用的有關文件及證據進行判定。改變之前審查實務,商標審查官不會將企圖證明有先前使用事實的文件,納入審查考量的做法。 電腦服務類附錄及一般類附錄紐西蘭智慧財產局修訂了電腦服務類附錄的商標實務指南。這些新增及修訂的指南闡明商標審查官會怎麼樣審定在商品與服務規範中的「提供網站」項目(或類似項目)。修訂目的,是為了與當前尼斯分類(NICE classifications)以及國際間使用此服務項目的處理方式,保持一致性。 紐西蘭智慧財產局也對一般分類附錄的實務指南,進行類似的更新。 - 146
WIPO發布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
資料服務組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2022年9月29日發布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下稱GII),瑞士、美國、瑞典、英國及荷蘭依序排名全世界最具創新力前五名經濟體,中國大陸排名第11,印度及土耳其皆首次進入前40名,也持續有出色的表現。2022年GII創新指數顯示,2021年全球研發支出最高的前幾大企業增加將近10%的研發支出,高於COVID-19疫情爆發前。研發支出增長的主要四個產業:資通訊硬體與機電設備、軟體與資通訊服務、製藥與生技及建築與工業金屬。2021年創業投資(VC)交易爆增46%,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及非洲地區出現最強勢的創投成長。而2022年因緊縮的貨幣政策及受風險資本的影響,導致創業投資減速,較顯黯淡。 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著眼創新驅動成長(innovation-driven growth)的創新浪潮新焦點:數位時代(Digital Age):以超級運算、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為基礎,幾乎對所有科學研究部門與領域有廣泛的生產力影響。深度科學(Deep Science):以生物科技、奈米科技、新材料與其他科學的突破為基礎,在健康、食品、環境與移動(Mobility)等重要領域,引發突破性的創新變革。 - 147
EPO發布《單一專利施行各國國內配套措施》手冊
資料服務組歐洲專利局(EPO)發布《單一專利施行各國國內配套措施》(National measures accompany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tary Patent)手冊,概述正式簽署單一專利法院協議(Agreement on a Unified Patent Court,簡稱UPCA)的各參與成員國實施單一專利時採取的最重要相關國內措施。該手冊HTML版已在EPO網頁上架,仿效《與EPC有關之國家法規(National law relating to the EPC)》,讓民眾能夠輕鬆地依國別檢索相關資訊。目前《單一專利施行各國國內配套措施》手冊PDF版本還在準備中,歐洲專利局將隨後發布提供。 單一專利(Unitary Patent,簡稱UP)及單一專利法院(Unified Patent Court,簡稱UPC)是單一專利制度是補充並強化現有集中式歐洲專利核准制度的基石。單一專利架構的地域範圍,未來將涵蓋25個已加入創立單一專利保護加強合作的歐盟成員國。想要被納入單一專利架構,成員國不僅要參與這項加強合作,另外在註冊單一專利時,還要正式簽署單一專利法院協議(UPCA)。單一專利機制將於2023年春季生效,預計在此新制度開始運作時,至少有17個國家完成相關程序。 此機制是建立在歐洲專利局根據歐洲專利公約(EPC)規定授予專利的基礎上,所以專利核准前階段(pre-grant phase)的機制沒有任何改變。未來取得歐洲專利後,專利所有人將可要求單一效力(unitary effect),從而獲得單一專利,在多達25個歐盟成員國獲得一致性專利保護。 本文編譯自歐洲專利局2022年9月28日《單一專利相關之各國國內措施》新聞稿及其提供之相關連結文章。 - 148
EPO程序與規範網頁新增關於WIPO ST.26標準序列表的常見問題
資料服務組歐洲專利局(EPO)在其程序與規範網頁新增關於序列表常見問題,對於在 2022年7月1日或之後以序列表ST.26標準提交的分割申請案,闡釋實務做法,同時,針對2022年7月1日之前提交的申請,也提供依據EPC第71條(3)核准通知函的相關補充資訊。 節錄2則常見問題: WIPO ST.26標準是否適用於分割申請案(divisional application)?答案:是。在歐洲專利公約(EPC)法律架構下,分割申請案是一件獨立的申請案,其程序要求取決於提出申請之日期所適用的規定。因此,任何在2022年7月1日或之後提出公開核甘酸或氨基酸序列(四個或四個以上氨基酸、十個或十個以上核甘酸)的分割申請案,必須包含一個符合WIPO ST.26標準的序列表。序列表可以在申請日之後提交,在這種情況下,不會成為申請公開的部分。 序列表是申請文件一部分,歐洲專利局如何以TXT或XML格式提供標準化的序列表通知(根據歐洲專利公約第71條(3)的核准通知函)?若申請者已啟用EPO電子信箱服務(Mailbox),在依歐洲專利公約第71條(3)發出的核准通知函中,將有一個以TXT格式或XML格式載述構成的序列表。若申請者未啟用前述服務,在依歐洲專利公約第71條(3)發出的核准通知函中,將有一個連結以供下載TXT格式或XML格式序列表。 更多相關常見問題,請參照歐洲專利局網站。 - 149
CIPO:預先公告即將更新的專利局實務手冊MOPOP
資料服務組加拿大智慧財產局(CIPO)預先公告更新版的「專利局實務手冊(Manual of Patent Office Practice,MOPOP)」,該實務手冊將於2022年10月3日施行。 CIPO表示已更新專利局實務手冊(MOPOP)許多相關的章節,以保持與新修正的專利法施行細則一致,包含的修正指南如下: 1.簡化審查流程的新機制。2.申請人與專利權人保護新措施。3.其他管理措施及若干雜項修正。 除預告內容之外,CIPO也提供新舊修正對照,如有任何相關問題,請參考網站上最新的問與答。 - 150
EUIPO:逾93%註冊IPR的中小企業在業務上獲利
資料服務組第三版歐盟中小企業智慧財產評核指標(Intellectual Property SME Scoreboard) (下稱評核指標),透過數據呈現2022年度中小企業如何保護其創新以及創造力。評核指標係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一個指標性的研究,由歐盟智慧財產侵權觀察辦公室(European Observatory on Infringemen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下稱觀察辦公室)於2022年9月28日發布。評核指標中顯示,只有10%的歐盟中小企業擁有註冊的智慧財產權,例如國家或歐盟的註冊商標、設計及專利。 評核指標也指出,幾近全部(93%)擁有註冊智慧財產權的中小企業,表示註冊智慧財產權帶給他們業務上的正面影響,包含認為企業名譽以及企業形象得到了改善(60%)、提供更好的智慧財產權保護(58 %)及有更好的事業遠景與展望(48%)。 為何註冊智慧財產權很重要從評核指標數據,再次印證智慧財產權註冊的正面影響。資料顯示,大約三分之一(36%)擁有智慧財產權的中小企業表示,他們透過註冊智慧財產權獲得了經濟收益。而檢視沒有註冊的因素時,中小企業表示,主要原因是未見到註冊智慧財產權的附加效益(35%),其他原因則包含:認為自己的智慧資產創新性尚不足以註冊(20%)、缺乏註冊知識(19%)或不符註冊要件(19%)。 智慧財產權侵權該評核指標亦關注智慧財產權的侵權問題,以及中小企業如何應對這些侵權問題。報告發現,在擁有智慧財產權的中小企業中,有15%的中小企業曾遭遇侵權問題,導致營業額損失以及名譽上的損害。而十個中有九個中小企業,曾採取相關措施捍衛他們的智慧財產權。 提供中小企業的支援中小企業占了歐盟所有企業的99%,其受雇員工約有一億人,肩負起超過一半的歐盟國內生產毛額(GDP)。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的嚴重影響,中小企業對各經濟層面及創新的推動至關重要。 EUIPO、歐洲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歐盟的國家及地區智慧財產局,發起一系列支持歐盟中小企業在智慧財產權領域發展的新措施,包含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自疫情爆發以來至今仍持續在運行。這些措施提供中小企業在商標、設計及專利申請,以及個別化智慧財產權支援(又稱IP掃描)方面的資金挹注。從2021年1月起,已超過三萬間歐盟企業申請相關的措施。 - 151
TMview商標檢索系統新增EUIPO內部圖像檢索功能
資料服務組2022年7月,EUIPO將內部圖像檢索功能納入TMview商標檢索系統,進一步增強這個旗艦工具的效能。這個圖像檢索包含在歐盟各國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的商標,讓使用者能夠將圖像跟在這些國家申請在案的商標進行自動比較。這項新增功能讓加入的智慧財產局能在各自的檢索系統中,透過一個應用程式介面服務(API)來使用這個圖像檢索功能。目前這個圖像檢索服務僅對歐盟智慧財產網路(European Un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Network,簡稱EUIPN)中的各智慧財產局開放利用,不過,EUIPO計劃要在2023年前,推行至所有加入TMview的智慧財產局。這項突破不僅有助於參與的智慧財產局提升效率及降低成本,也將進一步增強彼此的緊密合作關係。這項新增功能是EUIPO數位轉型計畫(特別是數位演進計畫,Digital Evolution Programme)的一部分,歸屬於EUIPO的2025年戰略計畫(Strategic Plan 2025)中戰略驅動因素3(Strategic Driver 3)的目標3.2範疇:隨著數位時代逐步發展。TMview商標檢索系統是世界最大的免費線上商標資料庫,現在使用起來更加簡單!EUIPO邀請用戶使用TMview商標檢索系統,體驗新的圖像檢索功能。 - 152
WIPO對話第六屆會議:聚焦於智慧財產、前沿科技及人工智慧
資料服務組WIPO對話第六屆會議—「前沿科技—人工智慧(AI)發明」於2022年9月21日及22日舉行,除了有來自創新者和IP專業人士的觀點與故事,也會談及全球各智慧財產局所面臨的狀況,旨在分享資訊並建立AI發明的專利審查實務、工具和指南。本次會議討論議題包含:市場趨勢為何? 這些趨勢該如何轉化專利申請?AI究竟有多自主,AI在發明過程扮演何種角色或發揮什麼作用?這會為智慧財產制度帶來哪些問題?各智慧財產局如何支援AI發明人?AI逐漸成為一項通用技術,不僅具備開啟一項科學新領域的潛力,為我們生活的各個面向和經濟帶來劇變,也徹底改變我們的商業模式,並引領創新和創造朝向新的方向發展。在這一令人感到振奮的新時代,確保我們現有的智慧財產制度能持續促進創新,是讓世界各地的所有人受惠於經濟成長潛力的關鍵因素。然而,AI發明給當前專利制度帶來諸多挑戰。為了提供更好的保護並體現專利的全部價值,必須有一個及時、透明且易懂的專利核准標準,讓市場中的參與者得以完全仰賴這些標準。瞭解創新者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以及各智慧財產局思考如何更好的支持AI創新,對於掌控AI的經濟潛力來說至關重要。 - 153
EPO公布第22版《歐洲專利指南—如何取得歐洲專利》
資料服務組歐洲專利局(EPO)近日公布了最新版本的「歐洲專利指南(European Patent Guide)」(下稱指南),旨在提供發明人、企業及其代表人申請程序的簡要說明,包括如何申請歐洲專利,以及讓申請各階段得以順利進行的實務建議。內容描述第22版指南,是依2007年12月13日修正施行的歐洲專利公約(EPC 2000)為基礎進行更新,並附錄相關參考書目、文章與規則。讀者如欲進一步瞭解相關資訊,可查閱「歐洲專利審查基準(Guidelines for Examination in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該基準可提供有關核准程序每一階段,以及EPO實務的詳細介紹。可用格式EPO已將第22版《歐洲專利指南—如何取得歐洲專利》公告於官網,除提供EPO三種官方語言版本,讀者也能以HTML和PDF格式進行瀏覽和下載。HTML版本適用於線上瀏覽,而PDF版本則提供離線瀏覽,並包含全文檢索功能。此外,指南內容也在EPO的數位學習平台提供瀏覽。 - 154
阿利坎特電子報(Alicante News):手工藝及工業產品地理標示
資料服務組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2022年9月號阿利坎特電子報「Alicante News」,聚焦於手工藝及工業產品如何透過地理標示(GIs)進行保護,以及近期在歐盟層級的立法發展。本期內容提供有關歐盟設計會談(DesignEuropa Talks)的相關資訊。該會談是為期一天活動,旨在擴展歐盟設計獎(DesignEuropa Awards)的社群。歐盟設計獎每兩年舉辦一次,由EUIPO從歐盟註冊設計(Registered Community Design,簡稱RCD)所有人中選出在設計和設計管理領域表現傑出的設計。其他主題還包括EUIPO針對申請案包含虛擬商品和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s,簡稱NFT)相關用語在尼斯商品分類的歸屬類別因應對策,以及進入EUIPO上訴委員會(Grand Board)之前對「Iceland」案的首次口頭聽證(oral hearing)。 - 155
首屆WIPO全球獎獲獎者來自中國大陸、日本、荷蘭及新加坡
資料服務組來自中國大陸、日本、荷蘭及新加坡的中小企業為WIPO新全球獎計畫的首屆獲獎者,該計畫旨在表彰利用智慧財產(IP)於國內外產生積極影響的傑出企業和個人。關於WIPO全球獎計畫基於WIPO使命的全球獎計畫,旨在確保全球能透過智慧財產權支援來自世界各地創新和創造力,並造福所有人。這些由評審團選出的獎項,旨在表彰和支持那些擁有促進發展和改善人類生活之技能的企業或個人。獲獎者將獲得量身打造的指導計畫,幫助他們利用IP擴展事業,並以其他形式的支持和贊助,促使他們獲得資金和企業成長。在2022年7月14日至22日WIPO成員國大會期間舉行頒獎典禮,總幹事鄧鴻森(Daren Tang)頒獎給五位獲獎者的代表(按字母順序):荷蘭的Hydraloop、新加坡的Lucence、中國大陸的蘇州瑞派寧(Raycan)和芯龍光電(Shylon),以及總部位於日本的Splink。首屆WIPO全球獎係由七位知名評審委員,從來自世界各地橫跨62個國家/地區的272份參賽作品中選出獲獎者。獎項目的在表彰基於智慧財產權的創新商業解決方案,而這些解決方案促進了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進步。首屆全球獎旨在表彰構成全球經濟支柱的中小型企業,未來幾年並將著重關注於青年和女性。WIPO總幹事鄧鴻森表示,從早期癌症檢測、節能燈、水循環利用,到失智症診斷和增強醫學成像,首屆WIPO全球獎的獲獎者都在努力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如今,獲獎的五家中小企業將取得WIPO的支持,進一步幫助其事業成長與發展。2022年WIPO全球獎獲獎者關於 Hydraloop-荷蘭Hydraloop是一間屢獲殊榮的企業,主要設計和生產分散式、消費者友善、可連接物聯網、小巧及可擴增灰水之回收產品,供住宅和商業房地產使用,藉此節省多達45%的用水量。Hydraloop在全球擁有超過120位合作夥伴,且其合作夥伴網絡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Hydraloop總部位於荷蘭,在美國和中東設有辦事處,並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設有代表處。關於Lucence-新加坡Lucence是一家精準腫瘤學公司,致力於為癌症照護提供清晰的資訊。Lucence主要從事超靈敏的液體活檢測試,為醫生及其患者提供改善生活的資訊,以實現早期檢測和有效治療。Lucence總部位於美國帕洛阿爾托(Palo Alto),透過位於美國和新加坡的兩間CLIA認證實驗室提供量身打造的個人化癌症照護服務。關於蘇州瑞派寧(RAYCAN)-中國大陸蘇州瑞派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專門從事輻射偵測和成像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憑藉自主研發的新型數位採樣技術,蘇州瑞派寧成為全數位輻射偵測與成像技術的領導者。該公司已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申請並獲得百餘項專利。關於芯龍光電(SHYLON)-中國大陸芯龍光電於2010年在上海成立,專門從事建築照明,採用全LED技術,致力於戶外照明的設計、生產和行銷。芯龍光電凝聚「一個品牌、全球市場、超高光學架構、Zoomneo色彩演算法、Anecast雷射投影」的戰略優勢,被中國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可為「2021年科技先進型中小企業」。關於Splink-日本Splink公司正在開發可同時嘉惠病人和健康者的人工智慧軟體,透過協助醫生與結合數據和現場專家的力量,一起診斷早期失智症和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該公司提供醫院、醫療AI產品,例如用於腦部檢查的「Brain Life Imaging」和提供神經科醫生使用的「Braineer」。 - 156
中國大陸加入海牙體系及馬拉喀什條約
資料服務組中國大陸加入「馬拉喀什條約」,將讓中國大陸地區超過1千700多萬的盲人及視障者〔註〕有更多機會接觸有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也將會增加無障礙中文作品的跨境流動,讓世界其他地區的盲人和視障者能夠讀取這些作品。WIPO總幹事表示,中國大陸擁有的是全球最古老且豐富的文學及文化傳統之一,隨著中國大陸加入「馬拉喀什條約」,盲人或其他視障者將有更多機會接觸這個豐富且持續的傳統作品。中國大陸的盲人及視力障礙族群,約1千700萬人,也會更容易地接觸到外國作品的無障礙版本。WIPO的無障礙圖書聯盟(Accessible Books Consortium, ABC),致力與非政府組織(NGO)合作,將圖書轉換為對視力障礙者無障礙的格式。該聯盟將持續與利害關係人合作,在目前以80種語言提供的73萬本圖書之外,另將大量地增加中文圖書。關於海牙體系海牙體系為國際外觀設計保護提供直接的解決方案,申請人可免在各個國家或地區一一提出申請,僅須在網路上提交一份國際申請,即可在90個以上的國家註冊每一申請最多100項設計。亦即,一件國際註冊相當於多件國家或地區的註冊。隨著中國大陸的加入,當地所有的設計家將能夠利用國際外觀設計體系讓其設計推廣至海外並獲得保護,有效地節省時間和金錢。有一些在海牙體系成員國設有工廠的大型中國大陸企業,例如小米(Xiaomi)、聯想(Lenovo)等,早已經是海牙體系的用戶,此顯示了中國大陸企業對更方便快捷的國際維權保護的強烈需求。批准文書將於2022年5月5日正式生效,外國的設計家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將更為容易,僅需一次申請並繳納費用,即可在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94個國家申請外觀設計的保護。工業外觀設計構成一件商品的表面裝飾,可能包括立體(三維)特徵,例如商品的形狀,或者是平面(二維)特徵,例如商品的圖案、線條或顏色;近期,圖形使用界面(GUI)或虛擬世界中的物品,已變成越來越常見的外觀設計形式。最近,與衛生及個人防護商品相關的外觀設計註冊,也正在成長,表示外觀設計的創新,在全球控制COVID-19大流行的努力中,已發生關連作用。關於「馬拉喀什條約」WIPO管理的「馬拉喀什條約」透過建立一套對傳統著作權法的適用限制及例外,讓專為盲人或視障者改編的圖書,更加容易製作及國際移轉。「馬拉喀什條約」於2013年6月27日通過,2016年9月30日生效。它是WIPO的條約中成長最快的,在2022年5月5日中國大陸的加入生效之前,已擁有84個締約方。〔註〕:資料統計來源為中國大陸第二次全國身心障礙者抽樣調查結果。該項調查係由多個部會及團體組成的領導小組負責進行。 - 157
UKIPO發布5年反IP侵權新戰略
資料服務組英國智慧財產局(UKIPO)於2022年2月4日發布反IP侵權新戰略。 這項新的5年戰略,代表UKIPO在推動保護智慧財產上向前邁了一步。透過與其他夥伴的合作訂定全球黃金標準,要讓英國的智慧財產權─及英國企業在國際上擁有的權利─在全球獲得最好的保護。 該戰略旨在確定如何透過執法機構、政府及產業的共同努力,在現有結構基礎上進行改善,以確保策略性威脅經濟及社會發展的IP侵權,得以在英國國內及國際上獲得一致的處理。該戰略將會以強有力的研究計畫作為支撐,研究結果將與合作組織廣泛分享,做為堅強的實證(evidence-base),來支持及指導未來的工作方向。 戰略中五項重要承諾,包括: 成立一個國家卓越中心,從事發展並分析與IP侵權有關的情報,將其定位為IP執法活動的核心,並確保其在對抗IP犯罪及侵權時,發揮核心領導及協調作用。與英國交易標準局(Trading Standards)、邊境管制人員(Border Force)及警方合作,在各地配置UKIPO資助的IP犯罪協調員和捍衛者,以發展情報及協調各項活動,並為打擊IP犯罪及侵權提供資源。與執法機構合作,審查IP犯罪紀錄情形。發展現有IP犯罪打擊小組(IP Crime Group)的結構及成員,使其在跨政府機關、執法機構及產業界具有戰略上及戰術上的執法重點。發展具影響力的活動,以減少IP犯罪及侵權行為,與夥伴合作並關注那些無論是故意或非故意的侵權者。 不法之徒普遍把IP犯罪視為是一種低風險但高報酬的犯罪。UKIPO的新戰略特別強調IP犯罪與其他重大犯罪如洗錢等之間的連結,對社會造成的重大危害。該戰略認識到,提高公眾意識及強化刑事執法,是解決這些危害相輔相成的手段,並承諾持續努力,讓未來能達到一個社會上人人對IP侵權零容忍的時代,同時藉由情報推動的執法行動來對抗IP犯罪者。 相關執行計畫將是以情報為主導,關注危害,並滾動式檢討。在以下3個綜合性議題下進行工作的安排: 夥伴關係(partnership):協調國內外夥伴一起對抗IP犯罪及侵權行為。領導力(leadership):繼續努力成為IP執法的全球領袖。教育(education):培力消費者和企業,提高他們對IP犯罪、侵權及其相關風險的認識和理解。 UKIPO局長Tim Moss表示: IP推動創新及投資,是政府創新戰略的核心。IPR侵權行為對此構成了重大威脅,不但削弱IPR帶給企業及投資者的信心、損害經濟,且對消費者安全和社會造成嚴重後果。 UKIPO的新戰略,為解決現在及將來在所有領域的IP犯罪及侵權行為奠定了基礎。相信其中的五項重要承諾會對未來在地區、國家及國際各層級的打擊IP犯罪發揮實質的影響。 英國的智慧財產聯盟(Alliance IP)總幹事Dan Guthrie表示: 「歡迎UKIPO新的反侵權戰略,在此重要領域加強合作,並為企業,無論是大型或是小型企業,帶來的好處。 對英國各地的創作人及發明人而言,IPR對保護他們辛勤工作的成果及投資,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保護了公眾。相信聯盟的成員,會持續熱切地與UKIPO緊密合作,在未來五年內,將實現戰略中具有遠大抱負的承諾,合作對抗IP犯罪及侵權行為,以確保持續推動英國各地的經濟成長。」 倫敦市警察局IP犯罪組 (PIPCU) 偵查督察長 Suzanne Ferris 表示: 「IP犯罪並非無受害者犯罪,且經常資助重大的組織性犯罪活動。UKIPO的新戰略,將有助於對抗此類犯罪,倫敦市的警察將與UKIPO及國內與國際上的夥伴持續密切合作,以解決此一議題,並將犯罪者繩之以法。」 倫敦市警察局助理局長及IP犯罪打擊小組聯合主席Pete O'Doherty表示: 「UKIPO推出反IP侵權新戰略,是一個具有雄心的反IP侵權全面框架。 仿冒品經常是在地區銷售,再透過組織性的國際犯罪網路促成,跨越全球供應鏈。 該戰略對將來必需的投入有清晰的願景,為未來幾年與所有執法部門加強合作關係奠定了基礎。」 相關統計資訊: (1) 根據OECD統計,2013年英國IPR所有人所損失的銷售額,達86億英鎊(約新臺幣3,260億元),占銷售總額1.95%。2019年OECD報告更新數據顯示,2016年因仿冒和盜版猖獗而消失的工作,超過8萬6,300個(2013年的數據為6萬個),占英國全職同等員工數量的1.4%(2013年數據為 0.15%)。 (2) 依據聯合國預防犯罪及刑事司法委員會,仿冒目前是全球刑事犯罪收入的第二大來源,僅次於毒品。 (3) 依據OECD估計,2019年仿冒及盜版商品的貿易額高達4,610億美元(約新臺幣12兆6,800億元),相當於全球貿易額的2.5%。 (4) IP犯罪者已可利用網路,促銷非法仿冒商品給合法平台的消費者,導致有近三分之一的英國消費者,在網路購物時成為仿冒詐騙的受害者。 (5) UKIPO定期委外進行與IPR侵權有關議題的研究。除了去(2021)年發布的社交媒體的名人/網紅(Social Media Influencer)對仿冒品消費的影響研究外,定期出版的報告,尚包括「著作權線上侵權分析報告(Onlin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racker)」及「仿冒品消費分析報告(Counterfeit Goods Research)」。 - 158
USPTO推出新的專利免費檢索工具和網頁
資料服務組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於今(2022)年2月1日宣布,推出一項新的專利公眾檢索工具(Patent Public Search tool),讓美國公告及公開專利案的全文檢索更加方便、適合遠距且功能更強大。 新檢索平台,係基於USPTO審查員用於尋找先前技術文獻的專利端對端(Patents End-to-End, PE2E)進階檢索工具的免費雲端平台,結合將於今年9月停用的現有以下四個檢索工具的功能:公眾-審查員自動化檢索工具(Public-Examiner’s Automated Search Tool, PubEAST)、公眾-審查員網路檢索工具(Public-Web-based Examiner’s Search Tool, PubWEST)、專利全文及影像資料庫(Patent Full-Text and Image Database, PatFT) 以及公開全文及影像資料庫(Patent Application Full-Text and Image Database, AppFT)。 USPTO局長Drew Hirshfeld表示,此一新的平台象徵,USPTO的努力向前跨越重大一步,特別是在疫情流行時,讓身在各地的用戶需求得以獲得滿足,USPTO瞭解之前為公眾提供的檢索工具,並未如審查員使用的工具便利或未具類似功能,現在可喜的是將會有更多的利害關係人,得以在一個擴大工具中使用四個強大檢索平台的資源進行專利檢索。 過去,用戶僅能在 USPTO的所在設施(如位於亞歷山大的總部、區域辦事處或專利及商標資源中心)使用舊版檢索工具PubEAST和PubWEST。現在,隨著新工具的推出,所有的用戶,只要連上網路都可以進行遠距檢索。此公眾檢索系統,還有以下優點: 版面配置(Layout):多項工具的多種動態版面配置,可同時呈現更多資料。重點標示(Highlighting):可在多項小工具中使用多種顏色的重點標示,方便查看並可隨時開/關顏色標示。標記(Tagging):可以標記文件並分成群組,可重新命名及以色彩區分。筆記(Notes):可為影像加上筆記,並可選擇包括標記、相關的請求項及重點標示。品質(Quality):強大的全文檢索功能,可以搜尋美國的公告及公開專利。熟悉的語法(Familiar usability):使用與PubEAST及PubWEST相同的檢索語法 配合專利公開檢索工具的推出,同時USPTO還公布一個新的專利公開檢索網頁,內容包括常見問題的解答(FAQs)、訓練資源及幫助用戶過渡到新工具的資訊。近期將舉行的公開培訓課程,於規劃完成時,將立即發布公告在該網頁上。 - 159
歐洲啟動單一專利法院協議(UPCA)試行階段
資料服務組奧地利在去(2021)年12月2日批准單一專利法院協議暫行議定書(Protocol to the Agreement on a Unified Patent Court on provisional application, PAP-Protocol),成為關鍵的第13個批准PAP-Protocol的歐盟成員國。今(2022)年1月19日,在奧地利提交(deposit)批准文書的隔日起,單一專利法院協議的試行階段(Provisional Application Period, PAP)正式啟動。歐洲單一專利法院(Unified Patent Court)的設立已進入最後準備工作。EPO局長安東尼奧·坎皮諾斯表示,隨著PAP的啟動,單一專利(Unitary Patent, UP)將成為真實。幾個月後,在成本上具有吸引力且統一涵蓋所有歐盟成員國的UP將誕生。這個專利制度將能更有效刺激成長和創新,且更有效率應對如Covid-19的挑戰,且可促進經濟成長以克服當前的危機。PAP預計需要花8個月的時間,才得以完成單一專利法院的技術和基礎設施準備工作,讓單一專利法院可以在年底前進入營運。德國已於2020年12月完成批准單一專利法院協議(UPCA),在德國提交UPCA的批准書之後第四個月的第一日,將會讓UPCA的效力正式啟動,單一專利法院才能開始運作。為了幫助專利申請人早日採用UP,EPO決定引進過渡措施,將歐洲專利(EP)轉為UP,適用對象是已進入核准程序最後階段的EP申請。這些措施將會在單一專利制度生效之前提供。背景:單一專利法案(Unitary Patent Package)單一專利和單一專利法院是單一專利法案的兩大基石,補充並加強歐洲專利現有的集中式核准制度。單一專利透過向EPO提交一次申請,可以在多達25個歐盟成員國獲得相同的專利保護,使專利權人的發明保護更容易且更有效節省成本。UPC將會是一個國際法院,對EPO所核准的專利相關的侵權和撤銷訴訟具有管轄權。此專責法院將使歐洲地區的專利執法更容易,提高法律確定性並降低訴訟成本。該法院是基於國際條約UPCA而設立。 - 160
EPO新研究:歐美在塑料回收及替代性塑料技術全球領先
專利行政企劃組EPO發布一項新研究指出,歐洲和美國在塑料回收(plastic recycling)及替代塑料(alternative plastics)技術方面居全球領先地位。2010年至2019年,歐洲和美國在上述產業的專利活動各占全球約30%,合計約占全球60%。歐洲各國中,德國不論是在塑料回收或生物塑料(bioplastic)技術的專利活動占比均最高(占全球8%),而法國、英國、義大利、荷蘭和比利時則因在這些領域的專業化程度高而表現出色。在生物塑料創新方面,我國工研院名列第九大學研機構國際專利家族(IPFs)申請人,亦跟上領先腳步。亞洲方面,日本在2010年至2019年IPFs數量占比18%,遙遙領先韓國和中國大陸(各占約5%)。但上述三個國家在相關領域的專業化程度相對不足。該研究名為「未來塑料的專利:回收、循環設計和替代來源的全球創新趨勢(Patents for tomorrow's plastics: Global innovation trends in recycling, circular design and alternative sources)」,期間為2010年至2019年,內容針對驅動塑料向循環經濟轉型的創新趨勢進行全盤分析。該報告蒐集統計上述領域國際專利家族的數量,每一個專利家族代表一項已在全球兩個以上的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之發明(即高價值之發明);目的是在為企業主和決策者提供參考指南,以期將有限的資源導向具前瞻性的技術,並對各該技術在價值鏈不同階段的相對優勢進行評估,讓對人類長期永續發展具有貢獻的創新公司和機構得到關注。歐洲專利局局長António Campinos表示,「雖然塑膠產業對經濟至關重要,但塑料所帶來的污染正威脅著全球的生態體系。創新可以促使產業轉型朝向全面循環模式,進而有益於幫助人類應對此一挑戰。此研究對一系列具前瞻性且有助於提升塑膠製品的可再用性、可回收性及生物可分解性(biodegradability)的新科技提出了重要見解,突顯出歐洲在此領域的創新貢獻,但也強調歐洲應加強將境內的先驅研究變成發明並推向市場,未來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尚待努力之處。」化學及生物回收方法相關專利領先在所有將塑膠廢棄物轉換為新產品的解決方法中,物理性回收(mechanical recycling),是目前最簡單也最常被使用的方法,在2010年至2019年,約有4千500個國際專利家族。但常常被關注的是在經過消費後回收的塑膠廢棄物有品質下降的議題。2010年至2019年,化學及生物回收(chemical and biological recycling)方法則產出超過9千個國際專利家族,是物理回收技術申請數量的兩倍。標準化學方法如裂解(cracking)和熱裂解(pyrolysis)的專利申請已在2014年達到頂峰,但新興科技,例如利用活性有機體的生物分解技術(約1,500個IPFs)或「塑料到單體(plastic-to-monomer)」的回收技術(約2,300個IPFs),現在則提供了新的分解聚合物並生產新塑料(virgin-like plastics)的可能性。相同地,新興的「塑料到堆肥(plastic-to-compost)」回收技術雖僅有相對少量專利家族數,卻是利用活性生物將塑料分解成堆肥前途看好的技術。潛能尚待開發的歐洲大學研究成果商品化此研究也發現,在化學及生物回收領域,上游基礎研究的重要性遠高於其他塑料回收技術領域,有近20%的化學及生物回收技術發明是來自大學和公立研究機構(如下圖:2010年至2019年,塑料回收技術的基礎研究)。另依這些學研機構所在的地理位置進行統計,歐洲和美國明顯領先其他國家或地區,學研機構的IPFs數量占比,均達29%。研究亦顯示,歐洲是全球僅有的在該領域上游基礎研究IPFs的占比(29%)大於其在該領域所有IPFs占比(26%)的大型創新中心。相反地,美國和日本在該領域上游基礎研究IPFs的占比(各為29%和11%)則小於兩國在該領域所有IPFs的占比(各為36%和17%)。歐洲雖然在化學及生物回收技術的基礎研究特別投入,但在將技術轉移至產業界方面,則有未充分利用且尚待開發的潛能。以新創企業(Start-ups)及邁向規模化企業(Scale-ups)所產出的IPFs數量分析,在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中,歐洲和美國在該領域的IPFs數量雖然同比例成長,但美國的Start-ups及Scale-ups所產出的IPFs數量,卻是歐洲的4倍(美國338個;歐洲84個)。 醫療保健、化妝品/清潔劑行業引領生物塑料創新生物基及/或生物分解塑料在促進循環經濟及減少碳排放方面極具潛能。1980年末,生物塑料領域的專利活動開始蓬勃發展,與傳統塑料技術遵循相同成長趨勢。該研究也發現,在生物塑料領域的發明,雖然醫療保健(healthcare)行業占歐洲塑料總需求不到3%,但專利活動的數量在各行業中是目前最多的(2010年至2019 年超過1萬9,000個IPFs)。化妝品/清潔劑行業,則是在生物塑料的創新活動比例(滲透率)最大。在化妝品/清潔劑行業,生物塑料IPFs數量與傳統塑料IPFs數量的比例約1:3(滲透率32%);在醫療保健行業,生物塑料IPFs數量與傳統塑料IPFs數量比例約1:5(滲透率19%)。包裝、電子產品及紡織品等行業對生物塑料創新也是重要貢獻者,IPFs數量各為6,407個、4,511個及3,310個。農業部門也顯示較高的滲透率,達10%,2020年在生物塑料的IPFs相較2019年成長2.5倍。快速興起的替代塑料創新技術自1990年代初期,塑料設計朝向容易回收再利用的潮流興起,且迅速成長。該研究指出,易於回收再利用的新塑料設計,未來將具有巨大潛力,替代塑料是近年來呈指數發展的領域,自2010年以來年均成長率達10%。這些技術在航太、營建、運輸、風力渦輪機和微電子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商機。此領域的專利數量快速成長是由「動態共價鍵(dynamic covalent bonding,DCB)」的創新發展所驅動,這是一種使用可自修復的耐用塑料材料的新穎設計方法。日本在使用「動態共價鍵」的技術方面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從2010年到2019年相關的IPFs占比達49%;美國則緊隨其後,占比24%,而歐洲國家僅占17%。 然而,大多數來自大學和公立研究機構的IPFs則是源於歐美地區的研究機構(各占40%和30%),而日本的學研機構僅占7%。生物塑料創新:我國工研院列為全球第九大學研機構申請人全球前十大生物塑料的學研機構申請人,有美國加州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美國德州大學、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我國工研院(ITRI)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我國工研院列為全球第九大。